翁承赞是原莆田县人
莆田宋代《莆阳比事》有“漆林书堂,在郡北蒜岭南,即唐少府监翁巨隅家塾。子谏议大夫承赞、水部员外郎承祐、犹子秘书监郎袭明,皆于此肄业成名。已而承赞衔命至闽,与侍郎萧顷同寻旧书堂,顷有诗。”
莆田宋代《莆阳比事》有“漆林书堂,在郡北蒜岭南,即唐少府监翁巨隅家塾。子谏议大夫承赞、水部员外郎承祐、犹子秘书监郎袭明,皆于此肄业成名。已而承赞衔命至闽,与侍郎萧顷同寻旧书堂,顷有诗。”
说到古墓,您可能先想到陕西的秦始皇陵、河南的汉梁王墓,但您可别小瞧了福建——这地方山高林密、靠海吃海,古墓风格自成一派,既有中原文明的影子,又有百越民族的野性,甚至还有海外贸易带来的异域元素!
在五代十国的分裂乱世中,中原战火连绵,而偏居东南的闽地(今福建)却在王审知的治理下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开化期。王审知(862—925 年)作为闽国的奠基者,以 “保境息民” 为核心国策,其中 “以儒生治闽” 的治理理念,打破了福建此前 “蛮夷之地” 的封闭状态
客家,作为概念首先提出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,罗香林在专著《客家源流考》中。其中,主要论述了客家的迁移和系统、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利两部分内容。
自黄巢起义起,天下局势巨变,各路军阀混战不休,百姓受尽苦难。放眼望去,方圆千里之内,人们以尸骨为柴来做饭,一片荒芜,不见人烟。福建地处偏远,与中原距离较远,但依旧难以幸免,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战火的影响。
黄巢起义(875-884年)是唐末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,深刻动摇了唐朝统治根基。唐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,苛税如虎,关东连年灾荒,百姓流离失所,加之各地藩镇割据战乱不断,而唐廷却深陷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的漩涡,无力缓解各种尖锐矛盾。
王审知(862年—925年),字信通,光州固始(今河南固始)人。他出身贫苦,早年以贩卖私盐为生,后因生活所迫,投奔唐朝将领王潮,成为其部下。王审知在军中表现出色,逐渐崭露头角,被任命为王潮的亲信将领。